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ssociationof Asia-Pacific Physical Societies)于8月16日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浙江大学/加州大学的陈骝教授和京都大学的Kazunari Shibata教授共同获得第六届钱德拉塞卡等离子体物理学奖。钱德拉塞卡奖是亚太物理学会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为了纪念诺贝尔奖得主钱德拉塞卡而在2014年设立的,颁发给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做出开创性的重大成果的科学家。颁奖仪式将于2019年11月底在马来西亚古晋举办的第十四届亚太物理学会上进行。 陈骝教授的授奖词为“基于其在磁约束聚变和空间等离子体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其中特别包括了地磁脉动、非线性回旋动理学、阿尔芬波加热和动理学阿尔芬波,环阿尔芬本征模,“鱼骨模振荡”和高能量粒子模,以及环形等离子体中带状流激发”。 陈骝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 陈骝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他1946年生于杭州,197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先后在贝尔实验室(1972-1974)和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实验室(1974-1993)工作,后于1993年加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授。陈骝教授从70年代末开始在国内推进等离子体物理的教育和科研,2000年起在浙江大学讲授等离子体物理前沿课程,并于2006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创立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并担任中心首任主任。自2016年起,任聚变中心荣誉主任。 在贝尔实验室期间,陈骝教授与Akira Hasegawa发表了关于地球磁场脉冲的经典文章(JGR1974),提出太阳风在磁层顶与地球磁场中的剪切阿尔芬波的耦合,解释了地球磁层中观测到的长周期磁场脉冲。本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地面和卫星观测中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成为解释地球和行星磁层中磁场脉冲的标准模型。 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实验室期间,陈骝教授与Edward Frieman共同建立了非线性回旋动理学方程(Phys. Fluids1982),通过回旋平均去除了带电粒子绕磁力线的快速回旋运动,得到了适用于低频电磁振荡的动理学方程。该方程是现代等离子体物理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程之一,奠定了托卡马克中微观湍流理论与模拟研究的基础。 在阿尔芬波领域,陈骝教授的重要发现还包括:与Hasegawa共同提出等离子体的空间不均匀性引起的共振“阿尔芬波加热”以及模转换为动理学阿尔芬波(PRL1974,Phys. Fluids1974);阿尔芬波与高能量粒子的共振,并用来解释“鱼骨模振荡”实验(PRL1984);预言了阿尔芬连续谱中的高能量粒子模(Phys. Plasmas1994)以及连续谱带隙中阿尔芬本征模的存在(Ann. Phys. 1985)。 陈骝教授的突出贡献还包括漂移波湍流的非线性动理学研究。陈骝教授与合作者最早应用气球模理论研究了漂移波湍流激发相干带状流结构而自调节的过程(Phys. Plasmas 2000)。 在陈骝教授的职业生涯中,共发表了超过200篇学术论文,总引用超过一万次。由于以上的杰出的学术成就,陈骝教授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奖项,如美国物理学会“杰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奖”(2004),欧洲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阿尔芬奖(2008),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麦克斯韦奖(2012)等。陈骝教授共指导了二十余名杰出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其中多名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在国际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近日,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数目的世界记录。这一进展今天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 多比特量子纠缠态的实验制备是衡量量子计算平台控制能力的关键标志,国际竞争尤为激烈。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器件设计与制备、实验测控及数据处理,由中国学者组成的联合团队成功将纠缠的比特数目推进到20。 图:20比特量子芯片示意图 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宋超、中科院物理所许凯副研究员和博士生李贺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物理所范桁研究员、郑东宁研究员和浙大王浩华教授为共同通讯。其他作者包括浙大王大伟教授、朱诗尧院士,中科院自动化所蒿杰研究员、冯卉助理研究员,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张煜然博士,以及浙大物理系参与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实验平台建设的青年团队(全部作者及单位信息参见论文)。 “摇篮”中的量子计算机 关于量子计算机的梦想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2年,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提出设想:既然自然的本质是量子的,我们能否造出一台遵循量子规律的计算机,去更好的认识量子世界?人们意识到,量子计算机的技术一旦成熟,它的运算能力将远远超越经典计算机。 计算机使用“0”和“1”进行信息存储与处理。在经典计算机里,一个比特就如一个普通开关,或0或1。量子计算机则完全不同,由于量子纠缠与叠加,一个“量子开关”可以同时代表0和1,我们称之为量子比特。想象一下,一枚摆在桌上静止的硬币,你只能看到它的正面或背面;当你把它快速旋转起来,你看到的既是正面,又是背面。于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就像许多硬币同时翩翩起舞。 量子比特数,是衡量量子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量子纠缠与叠加,n个量子比特相互关联,可以生成2n种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含有n个比特的经典存储器可以存储2n个可能数据当中的任意一个,如果它是量子存储器,则可以同时存储2n个数。相当于2n个经典计算机的CPU同时工作。每增加一个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将以指数倍增加。有报道指出,一台3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一台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的经典计算机水平相当,是今天经典台式机速度的一万倍。人们相信,一旦量子比特数达到50以上,它就能在处理某些特定问题时展现超越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人类差不多用了70年的时间,见证了经典计算机从笨重又不稳定、动辄占据整个实验室、浑身布满机械阀门的机器发展到便携的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进步;但还有许多经典计算机很难甚至无法完成的运算,量子计算机则可以胜任。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在未来几十年内,量子计算机能从理论走向应用,完成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在密码破解、药物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大显身手。 然而,在澎湃的想象面前,实验室中的原型机仍像摇篮中的婴儿,到其长大成人发挥作用还需有漫长不懈怠的培养过程。近年来,不论是单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性、量子门的保真度,还是量子芯片的集成度、全局纠缠态的制备规模,都在稳步提升。此前,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创造了操纵12个超导量子比特实现纠缠的记录。如今,这个数字被刷新,人类能够同时精确操控20个超导量子比特进行工作。 20个人造原子的“薛定谔猫”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西面的一幢教学楼,狭长的过道深处就是浙江大学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团队的实验室,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设计、平台搭建、测控工作在浙江大学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团队的实验室完成。拔地而起的钢架,错综复杂的管线、密集叠放的电路板、嗡嗡作响的制冷机……博士生宋超介绍道,这整个房间就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它的“大脑”就在一个直径80公分的圆柱形大“冰箱”的底部。 借助于显微镜,这1平方厘米的“大脑”――超导量子比特芯片露出真容。20个量子比特,均匀分布于中心谐振腔的周边,犹如由中心枢纽贯通的各个支路。“这是我们实验室迭代的第四代电路设计方案,目标是让任意两个量子比特之间都能进行直接‘沟通’,实现全局纠缠。”芯片的设计者之一,本科生张叙说。这样的芯片则是由中科院物理所李贺康博士制备的,他在近期作为博士后加盟浙大,有望在浙大微纳加工中心做出更复杂的芯片。 全局纠缠,通俗的理解就是让所有量子比特协同起来参与工作。量子操纵是量子计算的技术制高点,而实现全局纠缠是检验操纵是否成功的标志。“能够非常高精度地操控他们,然后同时还能保持质量稳定,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挑战。”许凯介绍说。许凯6年前到浙大读研开始涉足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去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加盟中科院物理所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室。 图:宋超和许凯在量子计算实验平台边讨论。 实验团队利用这一芯片生成并标定了18比特的全局纠缠的GHZ态,以及20比特的薛定谔猫态。“我们确实看到了在经验世界中看不到的现象,用更形象就是――一只由20个人造原子构成的‘猫’,薛定谔猫态。”宋超说。 图:在实验控制条件下,20个人造原子集体从零时刻起跑后的相干演化动态过程的捕捉。不到200纳秒的过程中,人造原子的集体状态历经多次变身,在不同时间点出现有不同组份数(对应球中红色圈的数量)的薛定谔猫态,最终形成2组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状态)的薛定谔猫态。A和B图分别为理论预测和实验观察结果。C图为根据建议在新视角下对5组份薛定谔猫态的重新描绘,球中蓝色区域的出现更有力地证明了量子纠缠的存在。 在短短187纳秒之内(仅为人眨一下眼所需时间的百万分之一),20个人造原子从“起跑”时的相干态,历经多次“变身”,最终形成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状态的纠缠态。论文标题中,团队用了“薛定谔猫态”来描述捕捉到的现象。操控这些量子比特生成全局纠缠态,标志着团队能够真正调动起这些量子比特。 正是这“璀璨”的187纳秒,见证了人类在量子计算的研究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第一梯队 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是国际科技竞争的热点领域。谷歌、IBM、微软、英特尔、华为、阿里等高科技公司都为此投入大量研究力量。当前,实现量子计算的物理体系主要有光学系统、离子阱和量子点等微观体系,基于宏观约瑟夫森效应的超导电路由于其在可操控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优势,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希望实现量子计算的几个物理载体之一。 近年来,浙江大学物理系的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团队一直致力于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的实验研究。2017年,团队与中科大潘建伟和朱晓波团队、中科院物理所郑东宁团队、福州大学郑仕标教授等合作10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实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数目的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打破了之前由谷歌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保持的记录,使得我国在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与世界上其他的超导量子芯片相比,我们研发的芯片拥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时所有比特之间都能够进行相互连接,这能够提升量子芯片的运行效率,也是我们能够率先实现20比特纠缠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凯总结道。 据介绍,该工作最早于5月1日公布于预印本网站(arXiv:1905.00320)。第二天,团队就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教授的邮件,对实验结果表示了赞赏。“他在信中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建议,我们用他的方法补充了实验,更加充分地验证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宋超说,在《科学》杂志的论文中,研究团队特意致谢了这位素未谋面的英国教授。 5月14日,美国IBM超导量子计算团队(arXiv:1905.05720)和哈佛大学里德堡原子团队(arXiv:1905.05721)也在预印本网站公布了类似的实验结果。三个工作报道的纠缠比特数目基本持平,反映了以纠缠态制备为代表的多量子比特相干操控是目前努力的主要方向。今天,《科学》同期还刊发了美国哈佛大学Mikhail D. Lukin教授团队20个里德堡原子的纠缠实验。 这一研究得到了浙大“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点研究计划的支持。 图:在浙大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实验室奋斗的青年们,包括即将入学和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他们的辛勤工作是团队科研能够不断前进的源动力。 论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3/574 该研究成果被人民日报、中国科学网、浙江日报、新华网等媒体重点报道。
2019浙江关联物质国际研讨会(2019Zhejiang Workshop on Correlated Matter, ZWCM 2019)将于2019年9月19日-22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会议有邀请报告和张贴报告,并由《中国科学》杂志社专门设立“Best Poster Prize”。请有意向做张贴报告的同学尽快在会议网站上注册并提交摘要。本系师生免注册费。 会议网站:http://www.zwcm2019.com/ 会议联系人: 李老师,邮箱:yuanlab@zju.edu.cn,电话:0571-88206239 陈老师,邮箱:chenhan722@hotmail.com,电话:0571-88208936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加! 附:会议日程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
2019年7月14-26日,浙江大学6个院系共31名同学在物理学系副系主任赵道木教授和周婷老师的带领下,分批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Peter the Great St. Petersburg Polytechnic University)参加暑期学校(International Polytechnic Summer School)。本次交流包括课程学习、实地考察和各种课外活动。 适逢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此次暑期学校备受关注。7月15日开幕式上,该校校长Andrei I. Rudskoi 对世界各地到来的老师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今年的暑期学校汇聚了来自超过60个国家共1000名左右学生,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的暑期学校。 值此契机,物理学系赵道木教授和周婷老师同应用物理与空间技术高等学院院长Elena Velichko、国际合作部主任Ekaterina Belyaevskaya、国际教育部副主任Alla Mazina、学生交流交换事宜主管Maria Zhidkova 和暑期学校主管Darina Klimova会面,讨论深化学生交流交换相关事宜,拟签订学生交换协议。 此次暑期学校课程选择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我校31名同学共参与了5门不同的暑期课程。其中“等离子体物理学和受控聚变”课程分为讲座和课程实验两部分。讲座中,教授们深入浅出,带大家了解等离子物理的发展与应用,受控核聚变的现状与前景。课程实验让同学们从课本走向应用,近距离地感受等离子物理的魅力。“空间技术”课程由多位老师共同授课,以不同主题的讲座形式讲授卫星通讯、卫星导航、GPS、宇宙学等诸多空间技术内容,并参观Svetloe射电望远镜及实验室。 “分子美食学”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生动的理论知识学习,了解当地传统食品的历史渊源和特色风味,还可以亲身实践,进行微生物观察、发酵食品制作和俄罗斯传统食品制作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实验。“俄罗斯研究”课程通过定级考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因材施教,讲授俄语、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商业文化。作为管理学课程,“旅游中的创新营销技术”由四位老师分别授课。通过知识点讲解、材料分析、视频学习后,学生进行小组展示。不管是哪种课程,同学们都有机会接触部分俄语课,学习日常交际语。语言蕴含文化,与俄语的接触让同学们对俄罗斯文化有了更加亲近的认识。 此次访学之旅,同学们不仅接触到了专业课程和俄语课程,也领略了当地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圣彼得堡以其酣畅淋漓的美丽,热情好客的人民,在浙大师生一行中留下深刻印象。此次交流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沟通合作的机会,感受他们独特的个性风格。同学们在访学中收获知识外,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学习本身的事物,如语言的运用、新的环境适应、与国内不同的学习方式的掌握等,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019年7月7-12日,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计30名同学在物理学系副系主任赵道木教授和周婷老师的带领下,赴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IAPME)进行交流访学的夏令营活动。本次交流以报告讲座、分组实验、分享交流的形式为主。师生于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前合影一、浓郁学术,讲座精彩纷呈7月8日上午,夏令营开营典礼。澳门大学老师们对浙江大学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即,IAMPE院长汤子康教授介绍了IAPME基本概况和研究生招生情况。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下,澳门大学充满活力,为科研提供良好的土壤。IAPME相较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偏重应用,以材料研究为中心。尽管研究院成立不久,教职员不多,其研究活力令人叹为观止。IAMPE院长汤子康教授开场致辞作为此次夏令营的重要部分,澳门大学IAPME的老师们与浙大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8个精彩的讲座。内容涵盖光电材料、电池材料、医学材料、发光材料、建筑材料和物理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老师们精彩报告二、躬体力行,实验各有千秋8日下午,在陈石老师等人的陪同和解说下,浙大师生参观了IAPME开放给所有在校研究生使用的仪器设备,同学们仔细聆听讲解,澳大老师们耐心答疑解惑。除了参观实验室,澳大老师还为同学们安排了分组实验,亲身参与其中。实验分为10组,每组不超过4人。实验分别以“扫描电子显微镜介绍”、“微拉曼光谱实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实验”、“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柔性材料和器件”、“量子物质组”、“材料基因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聚合物水凝胶和泡沫水泥”、“基于TiO2负极材料的快速充电电池试验”为主题,同学们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在实践中理解原理、掌握器材操作方法。师生参观澳大实验室三、心得分享,交流收获丰硕11日上午,浙江大学与澳门大学的博士们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学术报告,对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实验方法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促进双方学术交流。澳大和浙大博士生们学术分享11号下午,所有参与夏令营的同学分享心得。同学们均表示此次夏令营精彩充实,通过专题报告、研究实验及学术分享等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澳大的科研和学术发展情况,并加深对澳门文化的了解。此次夏令营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带给大家诸多启迪与思考,收获良多。学生分享本次夏令营活动的心得体会四、人文情怀,海风讲述回归金色莲花映衬着古老的莲岛,百年古城透露出青春的风面。IAPME为浙大师生安排了澳门一日游。从大三巴炮台到澳门回归纪念馆;乘船迎风破浪,观港珠澳大桥;从妈祖阁到海事博物馆。妈祖阁的香火延绵不绝,已经盈盈绕绕五百多年,护佑着当地渔民以海为生,平安出航。这种温柔的人文关怀浸透在澳门的每一寸角落,葡式风情里也能感受到历史细胞中的文化纯酿。岛屿的古街小巷,大学的大气明朗,夜晚的灯火,海上的远航,都使这片山水都成为温柔之乡。师生于澳门大三巴牌坊前合影在此次行程中,浙大师生们感受到澳门这所城市独有的人文特色与澳门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感慨澳门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研究院这几年飞速进步的同时,对物理材料应用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次夏令营为两地学生搭建了一个学术互动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加强浙大与澳大的合作和联系。师生于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前合影
43岁的他原本是杭州一位普普通通的爸爸,但凭借一篇“开学了,您给孩子用的包书皮有毒吗”的文章,他成为了全国孩子们眼中的“魏老爸”:“他的眼睛是火眼金睛,实验室金箍棒(检测仪器)啪一打,妖魔鬼怪就现出了原形。”他就是物理学系94级校友魏文锋,被称为“浙大硬核老爸”。7月9日,物理学系学子赴杭州老爸评测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交流,与校友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座谈。 当天下午,在浙江大学信电系学长、“老爸评测”办公室主任陆朝阳校友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老爸评测”参观。平时在短视频中、媒体采访中出现的对比货架,魏老爸经常拍摄视频的实验室、操作室都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陆朝阳校友为大家仔细介绍了“老爸评测”的目标初心、运行模式、部门设置、使命愿景,并特别介绍了“甲醛仪爱心漂流”的漂流机制,展示了在共享甲醛仪的过程中每位用户的留言,同学们看后深受感动,一致认为这是一项既迎合当今共享经济模式又充满积极意义的事业。 参观后,我们来到魏文锋校友的办公室,大家对这位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老爸充满的巨大兴趣,也希望通过与校友的交流,更广泛地理解物理学在自己今后工作中的优势。魏老爸真诚地欢迎每一位学弟学妹们的到来,座谈交流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开启。魏老爸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学好了物理一定可以做到会融会贯通;年轻人就要多经历多锻炼,大家不能眼高手低,只有把细节做好才能成就大事,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候那就具备了把所有事情做好的能力;所谓“虚怀若谷”,同学们不管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积累,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厚且宽广,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认真做事,这样才能更快进步,成就自我。 同学们认真聆听了学长的意见,也提出了自己在学习和就业中的迷茫,和学长充分交流,纷纷表示此次交流虽然短暂,但是收货颇丰,期待自己能有机会再来学习参观。座谈会最后,魏文峰校友表示“老爸评测”非常欢迎优秀的物理学子来公司实习学习,这将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不仅有助于公司不断挖掘和培养优秀人才,也将会一个帮助同学们在就业时快速成长的好机会。
2019年7月9-10日,物理学系师生一行19人赴广州深圳腾讯科技有限公司、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珠海光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由物理学系党委副书记方磊带队,同学们先后赶赴三家公司进行了参访实践。 7月9日下午两点,师生一行人抵达深圳腾讯海滨大厦,腾讯公司盛婕经理和肖文娟等接待了物理学系师生一行。师生们了解其发展历史、当下业务项目和未来发展。随后肖文娟经理为师生提供了校园招聘的展示与问答环节,鼓励我系学生加入公司参与量子研究。 7月10号上午,实践团抵达珠海真理光学,物理学系1983届校友、真理光学董事长张福根接待了师生一行。张学长用物理专业的视角来讲解公司粒度仪的发展以及重难点的突破,如同研究交流会一般,只不过从教室换成了企业,显示一张张模型和图不断地考教同学们的数学物理基础,这让准备不足的同学有些慌乱,但也拉进了与校友之间的关系。之后,为师生们展示正在工作中的粒度仪,师生们对仪器的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为我们国家以及企业在某些领域做到世界一流而赞叹不已。真理光学之行,为师生们进行了一次良好的职业指导,仅仅物理中光学方向就有巨大的应用领域,同时也敦促了同学们要将物理基础打扎实,才能在未来有所成就。 当天下午,校友带领我们去参观了位于珠海高新区的上市公司光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详细介绍了光纤的加工、制造过程,结合平时学到的物理知识此时有效地帮助大家理解讲解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并且对于遇到的研发问题指出了公司与学校对于要求的差异,公司更加注重效率,比如一条截取光纤的生产线,就得细致讨论是否自动化,夹杂其中经理不断的强调物理专业知识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与应用。 这次广州社会实践,让参加的本科生研究生受益匪浅,大家也都觉得这类走访企业的活动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对于自己专业的学习以及未来人生职业规划的考虑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二十二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在杭州成功举办
7月7日,浙江大学2019年赴淳安暑期研究生社会实践团在浙江大学学生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淳安下姜村)开展学习,实践团成员由来自浙江大学十五个院系的35名研究生组成。 当天,实践团师生一行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下姜村帮扶的纪实展览馆,现场体悟“心无百姓莫为官”的人民情怀,领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在听完下姜村老支部书记姜银祥以回顾、总结下姜村发展历程的党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姜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的基层工作联系点、脱贫帮扶的探索地和“四种人”要求的首提地;同时也是习近平、张德江、赵洪祝、夏宝龙、车俊等五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基层工作联系点,这里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家园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等。2018年7月,浙江大学学生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淳安下姜村)在下姜村正式挂牌成立,基地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现场教学了解下姜村的发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让学生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中蕴藏的巨大潜力。截止目前,基地已先后承接了六个批次的150余位浙大师生党员来淳学习。
7月10日,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师生一行20余人,在副系主任王凯带队下,赴嘉兴市海盐县秦山核电站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现有的九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56.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是目前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装机最大的核电基地。 活动伊始,实践团一行首先参观了核电站科技馆,由讲解员介绍核电站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设备,以及核电技术在当下与未来对于国家战略到居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了我国核电的概况以及与美国等拥有世界一流核电技术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对核电技术的大量投入以及谨慎的安全防范意识让中国核电快速平稳的发展,在建核电站排在世界第一。 由于严格的安保与时间方面的因素,同学们只能在车上由讲解员引导在厂区中进行参观,依次参观完三期共九个机组后,同学们在核电站食堂用餐,体验核电站员工的伙食。 下午,核电站宣传负责人余翠芳、拥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等与实践团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在秦山核电综合楼会议室举行,专家老师分别向大家介绍了核电站员工的工作与生活,以及核电站工作的一些技术细节和切实体会,他们生动地讲述、并一一耐心解答在场学生的提问,让参与的同学对核电站运行、发展有了“第一手”的了解。本次秦山核电站参访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2019年7月9-10日,物理学系师生一行30余人赴上海世坤投资咨询有限公司(WorldQuant)、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TIANMA)、腾讯上海分公司(Tencent)等知名企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由物理学系团委副书记周辰带队,同学们先后赴三家公司进行了参访实践。 7月9日中午,实践团师生抵达上海世坤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公司VCR项目负责人Kelly、资深HR骆梦捷等热情迎接了学系师生一行。交流会在世坤嘉里中心会议室举行。首先,大家共同观看了世坤的介绍短片,了解公司创始过程、高层领导、发展历程以及企业文化;Kelly随后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公司情况,包括公司岗位设置、岗位性质、Alpha项目及产生Alpha的过程、目前重点实施的VCR项目具体情况等;紧接着,公司量化研究员、浙江大学数学学院2012届毕业生曹臻校友向大家介绍了量化研究的一些具体内容,曹臻学长讲话风趣幽默,在专业知识中穿插着有趣的小故事,与在场同学们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他着重讲到:“大学时期就是要夯实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适当做点实习兼职,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不断尝试、不断试错,这样才能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择业方向”。世坤公司的交流,让同学们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多的期许,也更加坚定了同学们要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的决心。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师生抵达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分两组参观了公司科技展览厅以及工厂园区。科技展览厅的讲解员由专利技术专家曹兆铿担任,讲解从公司的宗旨和文化氛围开始,逐一介绍各种高科技显示产品;讲解期间,同学们边聆听、边实操体验,给专业的讲解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厂区讲解员则由熊志豪研究员担任,他详细介绍了各类显示屏幕的加工、制作过程,并对照图片进行详细的专业解释,平时学到的物理知识此时有效地帮助大家理解讲解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随后,实践团一行走进生产车间的二楼“参观走廊”,大家纷纷提问,并得到了讲解员耐心的回答。 第二阶段,师生们步入天马园区会议室,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张淑娜总经理、HR关永强、范坤敏,光学设计(研发)经理、浙江大学物理学系2011届毕业生韩立静校友,质量管理负责人、物理学系2011届毕业生向张衡校友等参加交流座谈。通过张淑娜总经理、学长学姐们的介绍,大家了解到物理学专业未来就业道路的多样性,张淑娜总经理非常欢迎浙大同学未来毕业后能选择到天马工作,学长们则提醒在校生目前要“做好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最后,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与会老师一一作了解答。 7月10日下午,物理学系师生抵达最后一站――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腾讯(上海)分公司进行参观交流。腾讯公司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了公司一楼展厅,了解腾讯的发展历史、目前的业务模块和未来发展规划。随后,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员工餐厅以及活动区域进行参观交流,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腾讯的工作和生活氛围。最后,大家参观了“腾云大厦”顶楼的空中花园,感受到腾讯员工工作环境中的种种温馨设置。 此次社会实践,让参加的同学们受益匪浅,大家纷纷系网以后能多参加相关校友企业参访、校友交流等实践活动,为更有效的规划人生提供更多的依据和考量。之后,实践团成员将陆续与各公司交流,确定后续实践、实习计划。 物理学系团委 2019年7月11日
2019年7月5日下午,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党支部与物理学系机关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在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成功举行,副校长严建华、校发展委员会副主席陈子辰、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树锋、研究生院院长周天华、物理学系党委书记颜鹂、物理学系系主任王业伍,以及研究生院党支部全体党员、物理学系机关党支部全体党员、物理学系班子成员、研究生代表等参加本次活动。本着“共建促党建、共建促了解、共建促发展”的原则,以“对标争先”为主线,以校――院机关党支部共建为载体,以提升组织力为目标,以共建活动为纽带,推进校部机关与院系之间的工作联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党建工作良好局面,研究生院党支部与物理学系机关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启动仪式由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研究生院党支部书记王晓莹主持。启动仪式后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调研,由物理学系党委书记颜鹂主持。严建华在讲话中指出,学校“双一流”建设离不开理学,尽管当前在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工作。研究生院党支部和物理学系机关党支部要抓住结对共建的契机,形成良好的发展共同体,做好党建工作,以党建促服务,以党建促发展,多层面进行专题讨论,围绕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务实推动开展各项工作,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资源,全力攻坚学校“双一流”建设。陈子辰从“结对子、接地气”“守初心、担使命”“育新人、立新功”三个层面论述了党支部结对共建的重要意义。他表示,新形势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更好地铸魂育人,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他特别提到了物理学系涌现了王淦昌、程开甲等“两弹”功勋人物,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却甘做隐姓埋名人”,要传承好“两弹精神”中的“浙大担当”,注重与相关科技单位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更好助力国家战略发展。杨树锋充分肯定了物理学系在研究生工作上做的改革创新,博综改工作不仅力度大而且有新意。同时,他也对今后工作提了3点建议:第一,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对青年人做好职业的引导,培育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远大理想;第三,要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周天华对本次结对共建充满信心,他提到结对共建目的是更好地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帮助提高机关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在未来党建工作中有助于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再上新水平,助推于学校“双一流”建设。研究生培养处处长江全元表示,研究生院的工作就是服务院系、服务广大师生,院系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主力军,要通过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理学交叉。研究生招生处处长周文文提到,物理学系在研究生教育“十大行动”的落实中,有魄力、有成绩,希望能继续做好研究生教育的保障工作,多提意见,共同助力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进展。会上,颜鹂表示物理学系是非常强调科学精神和注重科学素养的基层单位,研究生院也一贯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两个党支部的结对共建,一定会促成基础学科范本典型的“合作、互促”工作新模式,物理学系将牢牢抓住机会,让工作再上新台阶,再振物理雄风。王业伍表示,物理学系非常珍惜这次结对共建的机会,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系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全系将继续密切配合研究生院的各项工作,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共同助力卓越研究生教育。物理学系副系主任王凯介绍了系博士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初步成果。博士综合改革主要围绕培养“程开甲”式的卓越学子这一最重要的目标,从“课程思政”“学业科研”“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改革实施。物理学系党委副书记方磊从“党建筑信、实践筑身、咨询筑心、制度筑基、模范引领”五个方面介绍了物理学系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上做的探索,也提出了在“教书育人、思政育人、管理育人”等方面的努力方向。研究生院党支部书记王晓莹、物理学系机关党支部书记房正浓分别就支部基本情况做了简要介绍。王晓莹主要介绍了研究生院党支部在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中的探索,“以师生满意为标准,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深化放管改革为动力”,以及由此取得的阶段性工作实效。房正浓谈到结对共建将为物理学系师生提供更多地向学校机关部门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推动物理学系党支部建设发展,籍此更好地服务全系师生。双方党支部将以结对共建为起点,以师生关切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党建活动互促、信息渠道互通等共建措施,注重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开展对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卓越研究生教育提供创新思路、探索机制,更好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为建成高水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作风保证。
7月8日上午,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学生2019年暑期赴校友企业社会实践启动会在杭州泽大仪器有限公司举行。浙江大学物理学系1977级校友、泽大仪器董事长卢航、总工程师李杰、副总经理胡海民、物理学系党政办主任房正浓,以及物理学系5名学生参加启动会。 卢航校友首先代表对来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和相关部门,然后同学们依次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并与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流确定实习意向。 房正浓老师代表浙大物理学系对公司为实践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参加实践的同学们能不忘初心,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发挥积极性,在随后一个月实践中有所收获,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会议结束后,小组成员参观了解了公司研发部硬件小组等部门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未来一月,同学们将在泽大仪器开展实习活动,搭建校友企业沟通桥梁,助力服务校友企业发展。